象山概况



象山县,隶属浙江省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东南部,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区隔港相望;东北遥对普陀区、北仑区;东濒大目洋,南滨猫头洋,隔三门湾与三门县相峙,西接宁海县,总面积8000平方千米。2024年,象山县户籍人口53.36万人,常住人口57.9万人。截至2025年3月,象山县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后堂街21号。

象山县,唐神龙二年(706年)立县,因县城北有山,屹如象形,县控此山,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505个岛礁组成。拥有6000多年文明史、1300余年立县史。

象山县是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象山县孕育了渔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拥有徐福东渡传说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是浙江海洋资源第一县,素有“海山仙子国”之美誉。象山县18个镇乡(街道)都临海,每个角落都有浓郁的渔乡风情,“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石浦渔港古城,被余秋雨称为“一座活着的古渔镇”,连续举办27届的中国开渔节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并获评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

2024年,象山县地区生产总值94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6.3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5.4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51.11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16.6:35.6:47.8。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因治北有山,屹如象形称“象山”,县以山名,称象山县。

建置沿革

夏少康封其无余于会稽,号“於越”,越国之称始此。越之东有堇子国,象山为堇子国地。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越降为吴之属国。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象山为鄞地。周赧王八年(前307),楚灭越,象山地在越之南境。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将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象山为东瓯地、鄞县地。

汉始元二年(前85),立回浦县,设东部都尉治之,并隶会稽,象山为回浦、鄞县地。新莽,改鄞县为谨县,仍属会稽郡。至光武帝建武初,复称鄞县。建武年间(25—56),改回浦为章安县,东部都尉之治如故,象山为章安地、鄞地(一说为鄮县地)。永建四年(129),以今浙江为界,分会稽郡为吴和会稽两郡。会稽郡领鄞等十三县。阳嘉元年(132),会稽东部都尉徙鄞,象山地称安化乡,又称回浦乡。

三国,会稽属吴。吴太平二年(257),析章安县置临海县,象山为临海地、鄞地。

晋太康元年(280),分会稽郡之鄞县安化乡800户与临海郡北端200户地置宁海县,属临海郡,象山为宁海地、鄞地。

隋开皇九年(589),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入句章县,属吴州。同年,废临海郡复为县,并宁海入临海,属永嘉郡。象山为临海,句章地。

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以隋初旧余姚地置姚州,原句章、鄞、鄮三县地置为鄞州。象山为宁海地、鄞州地。武德七年(624),复省宁海县入章安。次年,废章安入临海,并废鄞州,改置鄮县,属越州。武后永昌元年(689),复析临海县置宁海,属台州。象山为宁海地、鄮地。神龙二年(706年),析宁海、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立明州。天宝元年(742),改台州为临海郡,又改明州为余姚郡。至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台州与明州。广德二年(764),象山改属明州。

梁开平元年(907),吴王钱镠受梁封为吴越王,象山地属吴越。梁开平三年(909),升明州为望海军,改鄮县名鄞县,象山属望海军。

宋建隆元年(960),改明州望海军为奉国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纳土于宋。象山入宋。熙宁六年(1073),以古翁山县地并析鄞县、定海(今镇海、北仑区)、象山滨海凡7乡地立昌国县。绍熙五年 (1194),升明州为庆元府,象山为庆元属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府为庆元路总管府,象山为属县。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改庆元路总管府为明州府。

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名为宁波府。

清顺治三年(1646),宁波府属之地除舟山外均入清行政管辖,象山为宁波府属县未变。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九日,太平军入宁波,十五日,入象山。改宁波府为宁波郡,辖鄞、慈、镇、奉、象五县。

民国元年(1912),南田立县,属宁波府。4月,划象山县奠南乡、昌石镇归南田。民国3年,浙江省设四道,象山、南田均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道,各县均直属省府。民国21年,成立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辖象山、南田等12县。次年,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五特区行政督察区,辖象山、南田等11县。民国27年,鄞县、慈溪、镇海、奉化、象山、定海、南田、宁海8县改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7月,撤南田县,与宁海、临海濒三门湾地合并置三门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2年,改第六行政督察区为第一行政督察区。翌年,复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鄞县、慈溪、镇海、奉化、宁海、象山、定海7县。民国37年4月,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象山在内的12个县。民国38年(1949年)5月,宁波解放。6月,省第二区专员公署成立。7月8日,象山解放,隶属第二区专员公署。9月26日,南田解放。10月,省第二区专员公署改称宁波专区。

1952年3月,南田由三门县划归象山,为南田区。

1954年4月,象山县划归舟山专区。

1958年11月,撤销宁海县,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

1959年1月,撤销台州专区,象山县划入宁波专区。

1961年8月,复置宁海县,象山县仍属宁波专区。

1983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宁波地区,象山划属宁波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10月,原宁海县属柴溪、蒋家岙、万金山三村划归象山,隔洋塘仍归宁海。

1992年5月,撤销大徐、西周、南庄、定山、石浦5区,37个乡、镇扩并为19个乡、镇。

1995年12月,下沈乡改为镇。

2001年6月,原石浦、昌国2镇,合并为新石浦镇:原西周、下沈镇2镇,合并为西周镇。撤销丹城、爵溪2镇,建立丹东、丹西、爵溪3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12月,象山县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丹东街道、丹西街道、爵溪街道、石浦镇、西周镇、鹤浦镇、贤庠镇、墙头镇、泗洲头镇、定塘镇、涂茨镇、大徐镇、新桥镇、东陈乡、晓塘乡、黄避岙乡、茅洋乡、高塘岛乡, 共计355个行政村,33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后堂街2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象山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南缘,浙江省东部沿海中段,宁波市东南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东部,北临象山港,与鄞州区奉化区隔港相望;东北遥对舟山市普陀区的六横岛和宁波市北仑区梅山岛:东濒大目洋;南滨猫头洋,隔三门湾与台州市三门县相峙:西接宁海县。介于北纬28°45′22〞-29°43′11〞、东经121°34′05〞-122°51′48〞之间。东西宽127.75千米,南北长118.40千米。总面积8000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138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618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987.51 千米。

地质

象山县,位于华夏古陆浙闽隆起带东北端、属华南地层区东南沿海分区。处浙闽隆起带东南沿海褶皱带。

地形地貌

象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象山地貌形态分为低山、丘陵、平原3类。海拔500米以上1000米以下为低山。最高峰海拔810米。西部西周地区分布最密集,自宁海、象山交界向东北、东南呈点状分布。海拔在10米以上至500米以下山岭以及延岩部分皆为丘陵,此类山体,分布最广,东部、东北部、南部尤多。低山、丘陵两类地貌面积793平方千米,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67.5%。平原狭小,海拔10米以下,由冲积、洪积或海积而成,散布于沿海一带,面积382平方千米,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32.5%。

气候

象山地处纬度较低亚热带中部地区,三面濒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空气湿润,一年四季有明显季节性天气现象。

水文

象山水系按地形或人海口,可分为象山港水系、大日洋水系、三门湾水系。半岛狭窄空间限制了大纵深宽空间山脉发育,境内集水面积小。低山丘陵错落,流域破碎,水系面广、分散、源短、流急,季节性强,洪枯分明,且独注入海,利用率低,加剧了水资源的贫乏。

土壤

象山,境内土壤分5个土类,其中红壤最广泛。境内土壤有土类5个,亚类13个,土种52个。

植被

象山,境内以森林植被为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原始常绿阔叶林绝迹,次生植被由人造林、封山育林而成。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象山县水资源总量包括本地水资源量和境外引水量两部分组成。本地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26亿立方米,地表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0.5亿立方米,产水模数为81.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境外引水量为白溪水库至象山引水工程,按宁波市政府的调配方案,每天引水5万立方米,即全年可引水量1825万立方米。

根据《象山县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全县主要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中北部滨海区(Ⅰ)、西部丘陵区(Ⅱ)、南部滨海区(Ⅲ)以及沿海岛屿区(Ⅳ),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区产流模数为93.5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地表水资源高值区;沿海岛屿区产流模数为70.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为地表水资源低值区。

在水资源年际分布上,全县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0.5亿立方米,其中最丰年出现在2012年,水资源总量为16.6亿立方米,最枯年出现在1967年,水资源总量仅为2.16亿立方米,除局部年份出现持续降雨偏少(如1967~1969年、2003~2004年);持续降雨偏大(如2012~2017年),其余年份围绕均值上下波动。

土地资源

2023年,象山县耕地14059.04公顷(210885.60亩)。园地10796.51公顷(161947.65亩),林地63670.34公顷(955055.10亩)。草地1450.34公顷(21755.10亩),湿地17565.34公顷(263480.10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5278.91公顷(229183.65亩),交通运输用地2241.06公顷(33615.90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922.77公顷(193841.55亩)。 

2023年,全县国土总面积141478.52公顷,其中,国有土地面积38956.84公顷,占比27.54%,比2022年净减少0.54公顷、降幅0.001%。国有土地中,农用地面积9125.38公顷,占比23.42%,比2022年净减少34.69公顷、降幅0.38%;建设用地面积10067.95公顷,占比25.84%,比2022年净增加98.95公顷、增幅0.99%。国有农用地中,耕地面积869.56公顷,占比9.53%,比2022年净减少20.4公顷、降幅2.29%;国有建设用地中,面积占比较大的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651.82公顷,占比76%,比2022年净增加90.49公顷、增幅0.90%。

生物资源

象山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画山丘,甜储、木荷林区中浙东低山、丘陵、岛屿,甜情木荷林分区。野生植物种类资源极为丰富。藻类5门28科37种;常见的菌类2纲12科17种;常见的蕨类植物1纲1目3科3种;裸子植物4纲9科52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共8目11科95种;双子叶植物共38目91科601种。共154科805种。1科含10种以上的共20科,蔷薇科植物最多达61种,禾本科52种,豆科39种,芸香科31种。

象山境内动物属东洋界动物区系,分布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和近海动物群。动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常见的腔肠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共69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虎、豹、黑麂、梅花鹿、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真海豚、江豚、水獭、小灵猫、獐、角鹏鸭、黄嘴白避、岩鹭、鸳鸯、苍鹰、赤腹鹰、雀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灰脸焉鹰、白腹山雕、红华、小杓鹬、草鹗、红角鹗、领角鹗、雕鹗、斑头将鹃、鹰鹗、短耳鹗、长耳鹗、玳瑁、虎纹蛙。历史上虎出没频繁,有多次虎灾记录,20世纪50年代后,因人口增加,林木过度欣伐等,再无虎出现记录:野猪在60一70年代也很少出现,8090年代之后,因生态环境改善,已屡见不鲜。70年代末期开始,成群大雁过境的景象很少见到,现今未见恢复。

矿产资源

象山县矿产资源主要以建筑用石料和地热资源为主。县内已知矿种14种、矿产地35处,分别是:金矿(1处)、铅锌矿(4处)、铜矿(2处)、多金属矿(1处)、磁铁矿(2处)、镜铁矿(3处)、锰矿(4处)、白钨矿(1处)、铌钽矿(1处)、萤石矿(8处)、珍珠(松脂)岩(2处)、高岭土矿(3处)、灰岩(1处)、饰面板材(2处),除建筑石料外,上述矿产地多数为踏勘、检查程度,部分作了普查和勘查。全县查明矿产资源储量3种(不含地热、矿泉水,普通建筑用砂石土等乙类矿产):铅矿0.25万吨、普通萤石13.25万吨、珍珠岩545万吨。

人口

2024年,象山县总户数183506户,户籍人口533565人,比上年末减少2122人。出生人口2100人,出生率为3.93‰;死亡人口3679人,死亡率6.88‰;自然增长率-2.95‰。迁入人口1349人,迁出人口1875人。常住人口5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万人,城镇化率为64.6%,比上年末提高1.5个百分点。

古时居民为于越族。秦统一后,历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立县,居民同化为汉族。截止2010年汉族依然是绝对主体,其他有蒙、回、满、苗、藏、瑶、畲、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20多个。

经济

综述

2024年,象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942.9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6.3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35.49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451.11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之比为16.6:35.6:47.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314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2908美元),比上年增长4.2%。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2024年,象山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7%,能源类投资增长29.2%,金七门核电项目加速推进,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4.7%。民间投资下降22.6%,其中项目民间投资下降8.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交通运输业投资增长36.4%,市域铁路项目、G527象山段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6.3%。

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4.8%。房屋施工面积219.7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9%;竣工面积31.37万平方米,下降75.0%。商品房销售面积22.15万平方米,下降37.8%;销售额26.64亿元,下降30.3%。

财政

2024年,象山县财政总收入1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6.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93亿元,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55.68亿元,增长7.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0%;中央财政收入48.49亿元,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7.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

人民生活

2024年,象山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52元,比上年增长4.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93元,增长3.6%,其中工资性收入39931元,增长4.7%,经营净收入14729元,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53元,增长5.3%,其中工资性收入17092元,增长7.0%,经营净收入17263元,增长0.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2:1。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436元,比上年增长7.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236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105元,增长7.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4.7%、29.2%。

2024年,象山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5.7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畜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32.12亿元、6.08亿元、149.69亿元,分别增长6.5%、-19.4%、6.1%。

粮食种植面积17.87万亩,比上年增加0.94万亩,增长5.5%。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0.61万亩,减少0.94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21万亩,增加0.03万亩。水果种植总面积16.45万亩,比上年末下降0.6%。全年粮食产量8.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8万吨,增产3.3%。其中,春粮产量1.44万吨,增产17.8%;早稻产量0.70万吨,增产12.6%;晚稻产量5.57万吨,减产8.9%。大豆产量1791吨,增产10.6%。油料产量4110吨,增产1.7%。水果总产量22.12万吨,增长4.2%。

猪牛羊禽肉产量1.53万吨,比上年下降17.4%。其中,猪肉产量1.10万吨,下降27.0%;禽肉产量0.41万吨,增长26.8%;禽蛋产量0.83万吨,下降11.6%。年末生猪存栏7.58万头,比上年末下降7.2%;生猪出栏11.78万头,比上年下降31.7%。家禽饲养量258.81万羽,下降3.5%。

水产品产量72.73万吨,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36.47万吨,与上年持平,远洋渔业产量10.77万吨,增长6.13%;海水养殖产量23.6吨,增长17.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4年,象山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9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63.04亿元,增长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12.77亿元,增长29.4%。32个行业大类增加值“15升17降”,其中总量前十大行业“ 7升3降”。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7.2%,有限责任公司增长12.1%,私营企业增长3.5%,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6%,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6%。。规上工业销售产值899.52亿元,增长5.1%,其中出口交货值155.95亿元,增长10.3%,工业产销率为95.0%。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利税总额66.02亿元,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84.65元,与上年持平;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2%,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6.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高端装备、时尚、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5.4%、5.7%、9.8%和3.0%。

建筑业

    2024年,象山县建筑业总产值465.3亿元;共有建筑业企业235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5家,一级资质企业30家,二级资质企业107家;共创建市级以上优质工程奖26项。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451.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96.53亿元,增长6.4%。19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95.89亿元,比上年增长7.4%。

2024年,象山县城乡固定电话活跃用户5.62万户,手机活跃用户8.65万户,其中5G手机活跃用户6.36万户。宽带活跃用户9.65万户。邮政行业业务总量4.7亿元,比上年增长60.5%。快递业务量4968.33万件,比上年增长114.6%;业务收入4.66亿元,增长60.5%。

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

2024年,象山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8%。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7.62亿元,增长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65亿元,增长3.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40.46亿元,增长2.8%;餐饮收入额29.11亿元,增长12.2%。住宿业营业额比上年增长4.9%。

限额以上单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9亿元,增长4.0%。其中,汽车类零售额18.66亿元,增长10.8%,新能源汽车零售额8.94亿元,增长129.0%;粮油食品类、家电类零售额分别为8.46亿元、2.66亿元,分别增长11.7%、31.1%。

对外经济

2024年,象山县货物进出口总额249.62亿元,比上年增长4.5%。货物出口224.60亿元,增长9.1%。其中,一般贸易出口208.68亿元,增长6.8%;加工贸易出口9.60亿元,增长16.7%;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5.88亿元,增长11.3%。货物进口25.02亿元,下降24.0%。

合同利用外资636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65万美元。签约项目88个,总投资475.44亿元,其中内资项目87个,总投资458.94亿元,外资项目1个,总投资16.5亿元。

金融

2024年,象山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85.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8%。其中住户存款676.0亿元,增长13.6%。本外币贷款余额1908.1亿元,增长19.7%。其中,住户贷款569.2亿元,增长6.4%;企(事)业单位贷款1338.9亿元,增长26.5%。

保险业保费收入23.7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1亿元,增长9.1%;人身险保费收入14.6亿元,增长3.6%。支付各类赔款9.0亿元,增长7.1%。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5.6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3.4亿元。

旅游

2024年象山县共接待游客1151.9万人次。松兰山旅游度假区进入国度创建评定阶段,象山影视城、松兰山先后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共有1433家民宿(其中国家甲级民宿1家,省等级民宿69家),客房14558间,床位数达2.6万余张,总数占宁波全市70%以上,象山民宿产业已逐步迈向3.0时代。

交通运输

综述

    2024年,象山县货物运输量415.02万吨,同比增幅4.9%;公路运输周转量6.02亿吨公里,同比增幅5.3%。有海洋运输船舶71艘,总运力160.42万吨,比上年末下降0.7%。海洋货物运输量4091.67万吨,下降3.8%;周转量650.24亿吨公里,增长9%。

    旅客运输量26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3%;旅客周转量2.74亿人公里,增长7.1%。机动车保有量20.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2%,其中9座以下私家车16.41万辆,增长4.9%。截至2024年底,象山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79.9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793公里。

航运

渡轮:“石鹤汽渡(前往鹤浦)、石浦陆岛客运中心(前往渔山岛)、石浦渔港码头(前往檀头山岛和环港游)

港口:象山港是宁波舟山港的二十大港区之一,为狭长型半封闭深水良港,水深10-15米,具备避风性能好、岸线资源丰富的特点,重点发展临港装备、新能源、港口物流等产业,主要建有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象山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码头、大中庄码头等大型码头。石浦港则以国家中心渔港为特色,适合冷链物流、远洋渔业及临港工业。石浦港集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旅游开发、渔用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主要建有中国供销集团象山国际水产物流配套通用码头、新港码头等大型码头。

公路

岛屿通道:桥梁403座,总计18.015千米,隧道54座,总计23.735千米(都不含高速)。其中,三门口跨海大桥(前往高塘岛)、蜊门港大桥(高塘前往鹤浦)、铜瓦门大桥(前往东门岛)。

公交

    象山县公交企业一家,现有运营车辆571辆(其中新能源车辆359辆),运营线路142条(城区线路35条,城乡线路10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2420.66公里。

出租车

全县巡游出租车企业3家,出租车221辆。

轨道交通

宁波至象山市域(郊)铁路即宁波轨道交通12号线(象山线):小洋江站→云龙火车站→横溪站→塘溪站→鄞州咸祥站→象山贤庠站→大徐站丹城站→滨海大道站→大目湾站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象山县有普通高中6所,中职学校3所,初中2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小学22所,幼儿园44所。小学招生4810人,在校生32187人。普通初中招生6157人,在校生17632人。普通高中招生3273人,在校生9089人,毕业生2514人。中职学校招生660人,在校生2562人。有专任教师5352人。其中,中小学专任教师4047人,中职教育专任教师19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975人,专任教师1073人。

科学技术

2024年,象山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9家,累计431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1家,累计67家;共有国家级单冠军企业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2.97%;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4.5%。南方中心成功获批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入选2024年度央地合作优秀案例;宁波工程学院象山研究院牵头的首家“市临港装备与功能材料”概念验证中心揭牌运营,并列入市级创建名单;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家,认定市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1家;宁波市重大专项立项7项,获得补助1980万元。完成技术交易额43.34亿元,科技信贷余额2.66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995件,比上年上升10.3%,其中发明专利378件,增长28.3%。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28件、浙江制造标准2项。新增高技能人才6581人。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文化馆:象山县文化馆。

2024年,象山县有县级图书馆、少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各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8个。共有国家级、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12处、44处,县文物保护点11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传统村落5处,浙江省、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6处、2处;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市级、县级非遗项目16个、55个、191个,并获评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县博物馆接待参观20.1万人次,接待团队297个。引进高雅艺术演出90场次,送戏送文艺进文化礼堂325场。

体育事业

2024年,我县借势后亚运效应,探索海洋运动新蓝海,出台全省首个休闲船艇管理暂行办法,破解休闲船艇审批、监管难题,引进海洋运动企业10家,举办亚排联沙滩排球洲际杯决赛(奥运会资格赛)、全国帆船锦标赛等国家以上重大赛事活动10场,亚帆联高水平训练基地、全国沙滩排球赛事基地等4个高规格基地落户象山,海岸赛艇国家队在象组建,亚帆中心成为中国宁波一号帆船队新的母港,新培育海洋运动消费群体万余人,“海洋运动在象山”品牌持续打响 。

医疗卫生

2024年底,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1家,其中县级医院5家,基层分院18家,公共卫生单位5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12家(民营医疗机构10家,康复医院1家,工人疗养院1家),村卫生室18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0家,个体诊所124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38 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 2296人,注册护士2209 人,床位数2634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 3.97人、千人护士3.82人、床位4.55张。

社会保障

2024年,象山县城镇新增就业11041人,7376名城镇失业人员完成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9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0%。

2024年,象山县失业保险参保13.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7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26449.4万元,惠及5.7万人次。户籍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9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1.29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0.3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7.97万人,其中建筑工伤参保3.94万人。

2024年新增48个村(社)养老服务站点无感智能服务终端配置,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73户,现有养老机构56家、社会养老床位10116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61张。累计创建镇乡(街道)级康养联合体16个。 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4.79名。在册低保对象6472户,低保边缘户655户,累计发放低保、困境儿童等各类救助资金1.46亿元,提升低保标准至每月1301元,比上年增长3.7%,特困供养标准提高至每月2212元,增长3.7%。募集善款5758.2万元,各项救助支出4820万元,受益困难群体29996人次。

历史文化

方言

象山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

风景名胜

浙东沿海灯塔

浙东沿海灯塔,分布于舟山市定海区,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象山县所属海域,文物本体包括白节山灯塔、唐脑山灯塔、下三星灯塔、半洋礁灯塔、鱼腥脑岛灯塔、小龟山(小板山)灯塔、洛伽山灯塔、七里峙(屿)灯塔、大菜花山灯塔、东亭山(外洋鞍岛)灯塔、太平山(大鹏山)灯塔、北渔山灯塔、东门灯塔与任氏二难墓等。是中国历史上外辱侵略与开埠通商的重要见证,体现了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与海上交通运输及海事科技的发展,同时也是通往中国东南沿海航线上的重要标志,海上交通避险保航的重要保障设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2013年3月5日,浙东沿海灯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岙兵营遗址

花岙兵营遗址,位于宁波市象山县花岙岛,是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地区一处规模较大的抗清军事设施遗址。

遗址用砾石堆砌而成,现保存尚好。由主兵营2座、小型兵营10处及防御墙、关隘、望所、烽火台、地道、路障等诸多附属设施组成。

2013年3月5日,花岙兵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遗址

塔山遗址,位于象山县城丹东街道。由原塔山遗址、姚家山遗址及处于两者之间连接地带共同组成,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三次发掘总面积为1600平方米,获得了墓葬、房址、灰坑和灰沟等大量遗迹。遗址还保存有部分商周时期的遗存。塔山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长,从距今6000年左右一直到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代,内涵丰富。其随葬品特征包含了马家浜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传统,成为研究宁绍地区史前开发史的重要资料。考古学家将塔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命名为“塔山文化”。 [35]2013年3月5日,塔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谷湖

东谷湖,位丹城东首,梅溪塔山西麓,北倚同家山脉,青山、亭阁、塔影倒映东谷湖中,湖面掠过阵阵飞雁,景区入口建仿明清门楼,黛瓦粉墙、翘檐飞角。登临高近百米的塔山,文峰塔矗立其上,塔身黛瓦粉墙,塔檐起翘,悬挂风铃,轻盈灵动,内设扶梯,可盘旋登临塔顶。

地方特产

象山白鹅

象山白鹅,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象山白鹅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西晋。 象山白鹅肉嫩味鲜,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具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独特营养品质特征。 截至2024年底,全县象山白鹅养殖量达到130万羽,种鹅存栏46.5万羽,年产苗鹅1000万羽,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6亿元。2010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象山白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象山白鹅”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3年,象山白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2024年,“象山白鹅”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象山紫菜

象山紫菜,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象山紫菜”具有紫黑色光泽,片薄,口感柔软,有芳香和鲜美的滋味,火烤后呈青绿色,清洁无杂质。象山紫菜营养丰富,藻体细嫩,是一种高蛋白质、低脂肪、含多种矿物质、味道鲜美的天然保健的有机食品,含有高达30~35%的蛋白质以及碘、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味鲜美,除食用外还可用以治疗甲状腺肿大和降低胆固醇。紫菜还具有独特的、陆地植物无法比拟的特殊保健价值,被称为“海洋中的蔬菜”。维生素B2为23.08ug/g,B12为290.8ng/g,具有防止脂肪、过氧化物积蓄,迟缓肌体老化作用,是有效的抗衰老、减少皱纹产生的物质。被人们比喻为“脑黄金”的二十碳五烯酸含量高达30%。

象山紫菜历史悠久。象山县的渔山、南韭山、檀头山岛等周边海域礁岩上都有自然紫菜生长。人工养殖则始于1968年,是全国最早试养紫菜的地方之一,为传统式的棚架式养法。2002年—2003年发展插杆式养殖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可养面积也由潮间带滩涂向浅海拓展。2023年,全县紫菜养殖面积5.5万亩,产量5720吨,产值2.57亿元。主要分布在鹤浦、高塘岛、石浦、新桥、东陈、丹东、丹西、涂茨、黄避岙等镇乡(街道)。 水产育苗企业59家,育苗水体2.0万m3。2000年,主产地之一鹤浦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紫菜之乡”,2006年起,利用“863”坛紫菜良种选育项目和 “坛紫菜养殖过程与深加工技术开发”项目,成功选育出“申福”、“太空红”等新品系。象山紫菜产品每年都要在宁波、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的各种农博会展销会上展示展销,涌现了一批优质紫菜品牌,为“象山紫菜”打出了一片天地,产品销往福建、江苏、上海等大中城市。

象山早在2009年就成功注册“象山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0年,主产地之一鹤浦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紫菜之乡”,2017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象山紫菜”为4.13亿元。近几年来,象山以“象山紫菜”这个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整合县内紫菜企业品牌,大力开发利用“象山紫菜”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保障。

象山红美人

象山红美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象山红美人是象山县优化柑橘品种结构、深化亩均效益改革的重要成果,自2001年开始选育试种,历时20余年匠心培育的优质精品杂柑,果面浓橙色,果肉极化渣,高糖优质,有甜橙般香气,是目前国内口感最好的柑橘,被称为“柑橘中的爱马仕”。全国第一棵“红美人”在象山,自2010年推广种植以来产业规模得到快速发展,2024年象山红美人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总产量3.3万吨。象山红美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象山柑橘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36.38亿元,在全国116个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名列第36位、全省2位。2021年,象山红美人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象山红美人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象山红美人获评“浙江十佳柑橘”,多次斩获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南田泥螺

南田泥螺,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泥螺,又称吐铁,土铁。“吐铁”名称的来历,是由于泥螺生长在海涂上“吐舌含沙,沙黑如铁”,每年要到桃花开时,泥螺的“铁”才吐完。农历三月时的“桃花泥螺”,刚刚生长,体内无泥,中秋时节的“桂花泥螺”,粒大脂丰,这两个季节的泥螺最为鲜美。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成份,营养丰富,有一定医药作用。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泥螺还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

南田泥螺在明朝就有记载,明朝博物学家屠本畯于万历二十四年所著《闽中海错疏》中称“泥螺产四明鄞县南田者为第一”,在其另一本著作《海味索隐》中亦云“吐铁,一名泥螺,出南田者佳”,可见南田泥螺自古以来就备受赞誉。

南田泥螺的主产地在象山县南田岛即鹤浦镇,岛屿面积10平方公里,浅海区域19.5万亩,滩涂2万亩,为浙江省第二大岛。南田海域滩涂平坦,水流缓慢、饵料丰富,非常适合泥螺生长。南田岛2万亩滩涂均产泥螺,由于泥螺育苗技术尚未突破,目前所产的南田泥螺都是野生的,一般都采自天然海涂。养殖泥螺也是依靠采捕野生苗,直接放养海涂,每年5~6月泥螺的繁殖时期,采捕泥螺苗放养,至8-9月陆续起捕。

近年由于生产活动对海域、水域环境的影响,南田岛适养泥螺的滩涂面积已大幅萎缩,南田泥螺的产量也随之大幅减少。逐渐呈现物以希为贵的态势。

 

 

著名人物

陈纯

陈纯,男,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省象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郑裕国

郑裕国,汉族,男,籍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1961年11月生,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象山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9年12月6日,象山县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31日,象山县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五批)。 

2020年3月,象山县入选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象山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10月,象山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6月,象山县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11月,象山县入选“第二批浙江省戏曲之乡(县级)”。

2022年2月,象山县入选2021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秀县。 

2022年3月,象山县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2022年4月,象山县入选首批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2022年10月,象山县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2022年10月,象山县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大花园示范县。

2023年6月,象山入选浙江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试点县。

2024年7月,象山县入选浙江省首批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

2024年6月,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10。

2024年8月,象山县入选浙江省数智生活馆整县制创建单位。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3。 

2024年10月,入选壹城智库“2024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排名第79。

2024年12月,入选中郡研究所“第二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排名第44。

2024年12月,入选2024全国百强县市名单,排名第51。

 

来源:象山县委宣传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