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凤头燕鸥 丁鹏 摄
7月17日,宁波象山韭山列岛的海风带着咸涩的湿润。一群灰白相间的中华凤头燕鸥掠过碧波,在初阳中留下灵动的剪影。
这些被誉为“神话之鸟”的极危生灵,此刻成了最动人的信使——下方海岸,来自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韩国、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家的鸟类保护专家与志愿者,正与宁波本地守护者们并肩而立,仰望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诗篇。
眼前国际志愿者齐聚、共护生灵的和谐图景,若将时光倒拨二十余年,无人能够想象。
两次国际研讨会,一场文明跃迁
2004年8月1日,象山将军帽岛。鸟类学家陈水华团队屏住呼吸——望远镜里,20只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清晰可辨!这一销声匿迹60多年的极危物种,奇迹般地重现浙江海域。
希望如昙花一现。台风肆虐与猖獗的偷蛋行径,让这群脆弱的精灵再度离去。失而复得的痛楚,淬炼出象山守护“神话之鸟”的钢铁决心。
2010年,象山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院等单位在松兰山举行了“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
作为县级行政单位,象山以大海般的责任与担当呼吁:保护与繁殖“神话之鸟”!
亚洲湿地和濒危鸟类专家陈承彦发出灵魂一问:“中华凤头燕鸥:灭绝了一次,还要再来一次吗?”
他们的呼吁与呐喊得到众多与会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强力支持。
成果立竿见影:2011年,韭山列岛从省级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来自美国的人工招引海鸟的前沿技术,成功引入象山,成为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的“利器”。
2013年,年轻的宁波大学毕业生丁鹏接过监测重任,开启了一段荒岛传奇。简陋帐篷里还挤着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罗丹教授、国际鸟盟研究员新巴博士。“三个人挤在漏雨的帐篷,白天顶着40℃高温跪数鸟蛋,夜里伴着浪涛写日志。”丁鹏摩挲着泛黄的照片:简陋的观测台矗立孤礁,身后是无垠而寂寥的大海。70天漫长等待,杳无音信。当丁鹏近乎绝望时,奇迹骤然撕裂海天——上千只燕鸥凌空飞舞,其中4只,正是魂牵梦萦的中华凤头燕鸥!当年19只中华凤头燕鸥在此筑巢,成功孵化2只雏鸟。
而后,经过十多年磨砺,志愿者的需求直接催生了技术革命——伪装监测屋、智能识别系统、风雨防护装置相继问世,人工巢区呵护鸟蛋,应急装置抵御风雨,智慧监测系统织就无形护网。到如今,累计守护孵化209只雏鸟,占全球繁殖总量80%以上。2024年,109只中华凤头燕鸥翱翔韭山,创下全球观测记录,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神话之鸟“全球最大产房”。
主办方供图
15年后的今天,当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志愿服务暨“国际志愿服务宁波交流汇”活动再次来到象山松兰山,主题已从技术性的“保护繁殖”升华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而这正是15年志愿行动完成从技术实践到文明建构跃迁的真实写照——
10多年来39名鸟类监测志愿者、220名环志志愿者,更有美国、日本等国的爱鸟者跨洋而来,共同书写守护传奇。在象山本地,野鸟保护志愿大队除了组织志愿者每年进行为期4个月的驻岛观测外,还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开展各类科普讲座,携手“蓝色护海”、“绿丝带”等志愿服务组织常年开展“爱岛护鸟、护岛净滩”主题活动;国家电网象山海岛红船志愿服务队上岛为监测志愿者搭建太阳能小屋和监测设备,定期上岛维护;象山幼儿园的老师也上岛参与环志工作,加深本土居民的保护意识和荣耀感……
主办方供图
如今的中华凤头燕鸥成了“象山三宝”之一,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酷鸥”,其IP形象遍布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和县城,酷鸥的文创产品成了抢手货,中国国家地理中华凤头燕鸥自然驿站在亚帆中心一侧落成,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青少年海洋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营地也落户象山,成为游客打卡、孩子研学的好去处……
比大熊猫还稀有的极危物种化作全民共享的生态文化符号,让守护意识深植城市基因。
蓝色基因的觉醒与反哺
在深入了解了15年间守护神话之鸟给象山带来的变化,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强感慨,象山守护“神话之鸟”的志愿行动,不仅体现了志愿者的热忱与坚持,更激发了当地社会的内生力量。“每一个人都是志愿者,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共享福祉,这正是‘象山故事’所书写的动人篇章。”
而张强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志愿者”的这种“志愿觉悟”早就深藏于象山人心中。
1990年,当象山渔民林永法目睹渔获锐减,他喊出的“伏季休渔”犹如惊雷炸响。面对利益碰撞同行的质疑,他依然邀约志同道合的渔民十年间踏遍中国沿海城市,宣传资源枯竭警示,凝聚“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集体共识;同时推动理念转化为国家意志——2000年联合20位船老大成立中国首个“蓝色保护志愿小组”,将万人签名的倡议书译成英文寄往21国领导人及联合国。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亲笔回信,标志着草根志愿行动登上国际舞台,最终催生中国最严休渔制度。当加拿大、日本渔民主动加盟志愿网络,林永法擎起奥运火炬的身影,标志着一代渔民从资源索取者到志愿守护者的集体转型。
志愿精神催生了海洋伦理的深层变革。象山渔民将政府主导的增殖放流行为升华为全民行动,自发投放,到2025年象山黄避岙高泥村西沪港专业化放流平台启用、象山港放鱼慈善基金的设立,形成“政府引导+慈善基金+企业捐助+渔民操作”的立体网络,五年投放10余种鱼苗20亿单位,让“取之于海还之于海”实现生态文明制度化跃迁。
主办方供图
而2022年4月在石浦半边山的“鲸”世救援中,渔民和救援队的志愿者第一时间发现长19米、重约60吨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抹香鲸搁浅,通过20小时接力实现成功救援,如今石浦港畔的救鲸雕塑,铭刻着志愿精神对生命的至高敬畏。
不仅是象山,在宁波全域,在海外,这样的志愿精神也随着宁波人的足迹裂变生长——
宁海湾畔,船老大、警察、志愿者组成150人“生态义警”,海陆空立体守护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卷羽鹈鹕等珍禽频现见证生态回归;
杭州湾湿地,“鸟叔”施建庆从救助一只小天鹅出发,发展出1150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年救助珍禽600余只,6所保护学校将生态意识植入下一代心灵;
四明山麓,龙观乡制定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指南》,2232个物种的数据两度亮相联合国舞台……
在印尼奥比岛,来自象山石浦东门渔村的“渔三代”蔡晓鸥,秉承祖辈“蓝色护海”理念,偕企业员工与当地居民组建国际志愿者团队,七年来通过实施“美丽家园”计划,在当地建起33万平方米“蓝色草原”光伏基地,7万棵树苗扎根,23公顷红树林得以庇护,生态新村从蓝图化为现实。
寰宇共鸣,迁徙路线上志愿者的文明接力
如今,中华凤头燕鸥的迁徙路径,正成为志愿者串联人类文明的精神纽带。
在韩国,研究员李允京2016年发现神话之鸟繁殖迹象后,以志愿担当推动闪电保护,48小时内封锁消息,最终促使无人岛升级国家级保护区,六年科研积累终令该物种列为韩国一级濒危生物。
在马来西亚,2025年2月志愿者于巴哥-文打湾湿地捕捉到中华凤头燕鸥身影——这是该国112年来首次记录,而这片湿地正是马来西亚自然协会推动建立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保护区网络节点,志愿网络为濒危物种铺就生命走廊。
即使在本土未见神话之鸟的国度,志愿力量仍在筑牢生态屏障:泰国鸟类保护协会继承1953年曼谷小屋里的志愿星火,持续开展亚洲水鸟跨国普查;印尼志愿者在苏拉威西监测164种濒危鸟类,将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守护者;菲律宾野鸟学会全志愿者运营,推动拉斯皮尼亚斯湿地获国际认证,其出版的《观鸟指南》成为全球护鸟者行动指南……
当这些为了守护同一只鸟而竭尽全力的国际志愿者、鸟类专家一起站在象山韭山列岛的志愿者守护小屋,站在这片中华凤头燕鸥栖息的岛屿上,翻阅着志愿者观测记录,询问着“能量环”追踪的成果,与岛上年仅18岁、20岁的中国大学生志愿者交流时,他们的内心激动不已。
主办方供图
“期待明年和中国伙伴一起分析数据,这种联结让友谊更真实”“和中国志愿者登岛监测,是两国民间合作新起点”“希望我们通过‘神话之鸟’的保护,共创生态文明”……
现场,48岁的马来西亚自然协会会员林勇贤表示,明年他将报名参加“守护神话之鸟”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上岛观测两个月,“中华凤头燕鸥没有签证,翅膀早就跨越国界。”
在这次圆桌会议上,与会国家志愿组织代表集体签署了《守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并发布了《松兰山国际志愿服务倡议书》,凝聚共识:搭建跨国志愿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引进来”、“走出去”,人人、时时、处处、行行做志愿,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多元文化,以务实的行动解决现实问题,展示民心相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站在象山松兰山的北纬30°最美海岸线上,试想,15年之后,“神话之鸟”和沿线飞越的栖息地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当志愿精神成为文明基因,人类能否真正完成从征服者到共生者的蜕变?此刻,海风中传来国际志愿者的倡议交响——
那是以万物之名许下的文明承诺:唯共生,方永续。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