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正在为小雨做检查。
眼下白蟹正鲜,不少人早已抢先过了把“蟹瘾”,但大学生小雨(化名)却因此遭了罪:一顿螃蟹下肚,她半夜腹痛腹泻不止,连夜被送到宁波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就诊。
接诊的魏冬梅医生诊断其为“脾胃虚寒证”,属饮食不节、寒伤中阳所致,小雨平时就容易胃胀、嗳气、大便稀溏,再多吃性寒的螃蟹,无异于“雪上加霜”。
中秋将至,肥美鲜嫩的大闸蟹也即将大量上市,魏医生提醒,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吃蟹引发不适的高发期,门诊中像小雨一样的患者并不少见。“螃蟹虽鲜,但并非人人适宜,吃之前一定要先辨清自己的体质。”
哪些人适合吃,哪些人要慎吃?
魏冬梅医生表示,中医认为,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核心功效是清热滋阴、活血散瘀,因此食用需结合体质“对号入座”。如果您无法明确判断自身体质,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1.适合吃螃蟹的体质
热性体质人群:表现为易上火(如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脸上易长痘、舌红苔黄。螃蟹的寒性可中和体内热邪,帮助清热,适量食用可缓解热性症状;
瘀血体质人群:表现为身体局部有瘀斑、痛经(经血有血块)、跌打损伤后有肿痛等。螃蟹具有一定的“活血散瘀”功效,可辅助改善瘀血阻滞问题,因此,这类人群可少量食用。
2.不适合或需慎吃螃蟹的体质
寒性体质人群:表现为平时怕冷、手脚冰凉、吃生冷食物后易腹泻、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螃蟹性寒,会加重体内寒气,可能导致腹痛、腹泻、畏寒等不适,这类人群应尽量不吃;
脾胃虚弱人群:表现为消化能力弱(如吃油腻食物后腹胀、嗳气)、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螃蟹蛋白质含量高,脾胃虚弱者难以消化,易加重脾胃负担,引发腹胀、腹泻等不适,宜不吃或少吃;
过敏体质人群:螃蟹属于“发物”,易诱发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严重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腹痛呕吐。曾对海鲜、螃蟹过敏的人群,需绝对禁食。
有基础疾病人群:
痛风患者:螃蟹嘌呤含量较高,会升高尿酸,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慢性肾病患者:螃蟹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高,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需严格控制或遵医嘱;
风寒感冒/腹泻期间人群:此时身体正气较弱,螃蟹的寒性会“助邪”,导致感冒迁延、腹泻加重;除螃蟹性寒刺激肠胃外,因螃蟹不新鲜、烹煮未彻底导致细菌(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也可引起腹泻,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AI生成
中医师推荐的“健康吃蟹法”
魏医师表示,即使是适合吃螃蟹的人群,也需注意食用方式,避免因“吃法不当”伤身体,具体可遵循以下4点:
控制食用量,不贪多:螃蟹性寒,且蛋白质密集,过量食用易伤脾胃。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次吃1-2只(中等大小),每周不超过2次;老人、儿童消化能力弱,每次吃半只到1只即可。
搭配温性食材,中和寒性:吃螃蟹时可搭配生姜、紫苏叶、黄酒等温性食物,既能中和螃蟹的寒性,又能去腥、助消化。
例如:蒸螃蟹时放几片生姜、一把紫苏叶;吃蟹时蘸少量“姜醋汁”(生姜末+陈醋);配合少量黄酒(不宜过量,尤其是开车、服药人群需避免)。
选择新鲜螃蟹,彻底煮熟:不新鲜的螃蟹易滋生细菌、产生组胺,可能引发食物中毒;未煮熟的螃蟹可能携带寄生虫(如肺吸虫)。建议选择鲜活、外壳有光泽的螃蟹,蒸制时确保水开后再蒸15-20分钟,直至蟹壳变红、蟹肉熟透。
避开“蟹的寒性部位”:螃蟹的蟹心、蟹肠、蟹腮、蟹胃这4个部位寒性更强,且可能残留泥沙、细菌,建议食用时去除:
蟹心:位于蟹腹中央,呈白色六角形,是“寒中之寒”;
蟹肠:位于蟹腹末端,连接蟹脐,内有粪便;
蟹腮:位于蟹壳两侧,呈眉毛状,是螃蟹的呼吸器官,易藏杂质;
蟹胃:位于蟹壳前端,呈三角形,内有未消化的食物。
吃蟹后引发不适的应对小妙招
喝一杯生姜水:生姜温胃,趁热喝,能缓解寒凉引起的腹痛;
用热水袋敷肚子:温敷肚脐周围,能帮脾胃“回暖”,减轻腹泻;
暂时吃点清淡的:比如白粥、面条,别吃油腻、生冷,让脾胃“休息”1-2天。
魏医师提醒,要是腹泻次数多、腹痛厉害,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需及时去医院,切勿硬扛!吃蟹是时令之美,但中医讲究“因人施食”,结合自身体质、科学食用,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兼顾健康。
来源:甬派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