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象山县石浦镇东门岛上的东门渔村,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村口“浙江渔业第一村”的标牌,道出了这个海岛渔村的特色风情。
东门渔村历史悠久,唐神龙二年象山立县时便属于其辖区范围,至今还有“新石浦,老东门”之说。
作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最美渔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东门渔村文化资源丰富,渔家风情浓郁,被誉为“活态”渔文化博物馆。
这里既有宋元时期的海防遗迹,又有传承千年的开洋谢洋节俗;既有国家级非遗渔民号子的粗犷回响,又有渔家乐里飘出的海鲜味……这座面积仅2.8平方公里的海岛渔村,如今正以文化为“帆”,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千年民俗被打造成文化IP
“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的外景,就是在我们村拍的!”东门渔村村委会副主任任建奇说,东门渔村80%以上的渔户从事海洋捕捞及相关产业。在改革发展中,东门渔村“以文赋能”,打造渔文化IP,推动文旅融合产业持续“破圈”。
至今,东门渔村仍较完整地保存了传统渔区民俗文化。“一敬酒,祝福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静!三敬酒,鱼虾满舱。”渔民组建龙灯队、锣鼓队等文艺队伍,每年自发开展渔民开洋谢洋、开渔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如今,渔民开洋谢洋、象山渔民号子及石浦—富岗如意信俗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过去祭海是求平安,现在成了渔村的‘文化招牌’。”驻东门渔村的宁波市级文化特派员林华奇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将传统祭祀发展为可体验的沉浸式文旅活动。每年开渔节期间,有数十万人观看祭海仪式网络直播。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七届渔民文化节上,8700余名村民与游客共赴这场海洋文化的盛宴。在东门渔村主干道上,871桌渔家宴同时开席,宾客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渔村的独特魅力。
今年的“关公磨刀”民俗活动,也在坚守传统中增添了不少新元素。镇村两级策划组织了一场“海韵潮音·文艺小摊”展演,村民、非遗传承人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并融入关公文化元素布置“千人宴”现场,特别打造了关公NPC(非玩家角色)在席间与游客们趣味互动。
“拜关公、磨大刀,是祖祖辈辈的传统,更是我们渔民心中的念想,现在看到这些特色民俗吸引这么多游客前来体验,带动村里发展,我们跳得更有劲了。”参与演出的村民陈阿伯由衷感慨。
历史遗迹变身文化地标
碧海蓝天之间,青石板路蜿蜒,明代古城墙与网红灯塔相映成趣,鱼拓画、鱼骨艺术品点缀街巷……近年来,东门渔村依托丰富的渔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留下来”。
“我们村靠海,很多游客原本只是来看海,现在却被渔文化吸引,还打卡海防遗址文化地标……游客也愿意多住几天。”以“渔”引客的澜息里民宿主人罗双宇说。
东门渔村在转型发展中主打文化旅游牌,整合滨海风光、古村落风貌、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渔文化艺术村”研学基地、海景民宿等文旅项目,推动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在村里的非遗传习所,鱼拓技艺传承人王羽正指导游客将鲳鱼拓印成画。“鱼鳞作云纹,鱼骨当山峦,一条鱼就是一幅画。”王羽说,鱼拓画课程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让渔文化从“墙上展览”变为“手中体验”。
漫步村中,渔民休闲公园、妈祖文化园、渔文化墙等讲述着渔民生活的变化。为保护这些“会说话”的历史,村里近年来投入220万元修缮古建筑。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同时加快非遗展示平台的建设。”任建奇说,目前已修复城隍庙、天后宫、王将军庙等8处古建筑。
任建奇说,不仅要保护遗迹,更要让渔文化融入生活,让村民也能讲述渔村故事。“下一步村里将增设渔文化主题灯饰、雕塑等景观小品,并筹建村史馆,进一步凸显古渔村特色。”他说。
从“靠海吃海”到“上岸”创业
搭乘开渔节东风,这几年东门渔村凭借渔文化特色,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一批特色“渔家乐”先后涌现,成为东海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渔港路的“海角7号”民宿,渔网、浮球等装饰物充满海洋风情。老板娘张素娟笑着展示墙上的老照片,其丈夫丁爵逵曾是船老大,如今转型做民宿,“旺季的时候一房难求,需要提前预约,大部分是周边城市想来看海的客人”。
像这样的渔文化主题民宿,东门渔村已有20余家,去年接待游客逾35万人次。
文化赋能让渔村更“出圈”。2010年,浙江省象山县成为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东门岛的东门渔村也成为实验区中的核心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门岛人,象山县海洋文化研学中心负责人丁建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渔文化的传承发展。
“东门渔村的渔民出海作业,创作了很多关于鱼的民间故事,传唱至今。把这些渔文化故事创作成文艺作品进行传播,把渔文化艺术品放在民宿、景点、院落,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丁建东说,结合村庄发展,村里设计推出研学、亲子游、团建等多样化文旅线路。
丁建东说,村里建起以渔文化为核心的体验基地,开发了适合中小学生体验的鱼类故事、鱼拓技艺、鱼灯制作等30多门较为完整的渔文化特色体验课程。
“去年我们推出的‘东海奇渔记夏令营’广受好评,探索营体验寓教于乐,带孩子们开启一段神奇的旅程。”丁建东说,渔村里的体验基地已经成为研学的热门点,每年接待海内外学者、游客、学生数万人。
来源: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