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盛夏,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陈小丹拎着行李回到家乡,走进了象山农信联社的大门。彼时她或许未曾想到,这条连接着田野与柜台的路,她一踏便是近二十年。从基层网点的青涩新人到总部的业务骨干,再到茅洋信用社的“掌舵人”,她用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了不平凡的坚守。
柜台映初心 指尖上的成长课
陈小丹的职业生涯起点,是象山农信联社钱仓分社的三尺柜台。面对陌生的业务流程和形形色色的客户,她时刻用“只有不够仔细,没有太仔细”这句话提醒自己。“第一次独立办理存取款业务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哪里出了差错。” 她回忆道。
但这份紧张很快转化为钻研的动力,为练硬基本功,她成了网点里最“较真”的人。老员工办理业务时,她总是搬“蹲守”在一旁学习;办理存取款业务,她会在单据上反复核对三遍姓名与金额,“多一份仔细,客户就少一分麻烦。”
基层工作杂且细,有时还会夹杂着老百姓方言里的急难愁盼。陈小丹总把笔记本带在身边,遇到听不懂的术语就记下来,下班后追着老员工请教;碰到老人看不清单据,她就逐字逐句念清楚,再帮着把回单和存折折好。
三年时间,这个曾经稚嫩懵懂的姑娘,成了网点里的“活字典”。对她来说,基层就是最好的课堂,客户的需求就是课本,只要肯低头学,就没有学不会的本事!而这些扎实的业务功底,为她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局中淬炼 身兼数职积淀厚基
2010年,因业务能力突出,陈小丹被调至联社总部工作。从直面农户的柜台,到统筹全局的后台,她面临的是全新的挑战——这里没有直观的“办一笔业务”的成就感,却需要对全辖农信系统的运转了如指掌。
为了让条款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贴合象山农户的实际情况,她经常捧着厚厚的政策文件泡在档案室,又“上山下海”去到渔港、山村。“制度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写,得沾着海风和泥土才管用。”她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新知识,很快从业务骨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
2011年,陈小丹当选联社团委书记。肩上多了一份担子,她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青年员工接上农信的“地气”。她深知青年员工是农信事业的未来,于是牵头成立“青年突击队”,组织开展业务技能竞赛、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同时,开设“业务小课堂”,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仔细经”,从单据填写的规范到与客户沟通的技巧,逐条拆解讲解。
除了注重业务传承,陈小丹更以身作则诠释责任担当。她深知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都关乎着客户的切身利益,因此面对系统升级这样的艰巨任务,也总是冲在最前面,用行动感染和带动身边的青年员工。2021年荣获2020年度“宁波市金融系统优秀共青团干部”;曾被授予宁波市团干部荣誉纪念章。
乡野写担当 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
在总部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与全局视野后,陈小丹心中始终牵挂着基层这片沃土。她渴望将在总部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回基层实践,为农信事业的根基注入新的活力。
2022年,已是总部业务骨干的陈小丹又申请调回基层,担任茅洋信用社副主任。有人不解:“在总部多安稳,为何会选择再次回到基层呢?”她却笑着说:“农信的根在基层,得走出去,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探索。”
除了日常业务,她更把“惠民”二字刻在心里。知道乡里的农户想发展民宿却缺启动资金,她带着信贷员逐村走访,量身定制“民宿贷”方案,帮助不少返乡青年圆了创业梦;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为隔离户送去生活物资,成为志愿小分队的重要力量;逢年过节,她还带着团队去敬老院包饺子、剪头发,去学校为孩子们过“六一”,联社的红色志愿马甲,成了茅洋乡最暖的风景。
带团队时,陈小丹总把“传帮带”挂在嘴边。年轻员工刚来时怕和农户打交道,她就带着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们用最亲切的方言拉近距离;新人有时办业务爱急躁,她也会耐心的告诉他们:“仔细不是慢,是让每一步都扎实。”如今,茅洋信用社的青年员工们都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好手。
从2007到2025,近二十载春秋流转,陈小丹那双在柜台前、田埂上、农户家亮起来的眼睛,始终清澈如初。她说自己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是把农信人的本分做到底。而这日复一日的坚守,恰是对“爱岗敬业”最生动的注解——就像象山港的潮水,看似平淡,却始终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万家灯火。
一审 林爱雪
二审 金旭
三审 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