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将至,宁波依旧持续晴热高温,今明将有强对流天气
image.png

蓝天白云,算是高温带来的“礼物”。记者 石承承 摄

image.png

据宁波天气

再过几天,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9月7日)。这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就像俗话说的“露从今夜白,夜自此日凉”,是由夏入秋,由闷热变凉爽的转折点。

不过,天气和节气并不总是“合拍”,就像这一周(9月1日到9月7日),热,没有丝毫要退让的意思。

高温依旧

中央气象台在8月31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十天(8月31日到9月9日),江南、四川盆地东部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最高气温在35℃-37℃,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以上。

没有悬念,没有惊喜,我们依旧在持续性高温的覆盖范围内。

市气象台在8月31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8月31日到9月6日,我市依旧持续晴热高温,其中,9月1日到9月3日,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在35℃-36℃;9月4日到9月6日,最高气温升至37℃-39℃。

眼瞅白露节气越来越近,气温为何还如此“不识趣”?

关键还得看副热带高压。它若岿然不动,气温就“蒸蒸日上”,它若高抬贵手,我们多少能松口气。

9月1日起,“霸屏”许久的副热带高压有所松动。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和高空槽东移影响,9月1日到9月2日,我市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雨,雷雨时还可能伴有强对流天气。雨水或将压制高温的嚣张气焰。

不过,从9月3日开始一直到9月6日,副热带高压将再次北抬,高温强度和覆盖范围将重新增强和扩大。

好消息还是有的。市气象台在8月31日发布的十天预报中提到,9月7日起,受弱冷空气影响,我市将会有系统性雷阵雨天气过程,届时高温有望缓解,最高气温回落至32℃-34℃。

白露将至

别看气温“居高不下”,有些变化已悄然发生。

走在街头,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黄山栾树开出的花,在阳光下呈现金灿灿的效果,偶尔一阵风拂过,米粒大的花扑簌簌落下,落在车顶、落在阳伞上、落在路面……

这就是白露节气最大的特点,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许正是因为“不动声色”,更需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未雨绸缪。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皮肤干燥、唇干、口干等“秋燥”症状或多或少会出现,因此在饮食上,可以及早、适当吃一些有益脾胃、滋阴生津的食物。

比如藕。俗话说,“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说的就是秋藕具有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除了用来炖汤,还可以拿来熬粥,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

等到天气再凉一些,还有一个吃法既暖胃又暖心,就是把藕切成大小适宜的块,同红枣、白果煮熟,加入红糖。就像一道甜品,藕和糖都好吃。

比如茶。古人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的说法,意思是,白露茶不像春茶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干涩味苦,而是自带甘醇、温顺的口感。

比如米酒。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一到白露,家家酿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七月半祭祖

白露前一天,恰逢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称的“七月半”。民间对“七月半”有很多种叫法,其中大家比较熟悉是“鬼节”,但流传更广的是中元节。

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相呼应。其中,上元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元宵节,下元节指的是农历十月十五,主要习俗是“食寒食,纪念贤人”。

那么,“七月半”的习俗又是什么呢?

《清嘉录》记载“中元,俗称‘七月半’……游人集山塘,看无祀会,一如清明。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梦粱录》中曾提到:“中元节祀先”,由此可见,“七月半”是一个祭祀先祖,以表孝心的日子。

过去,宁波民间过“七月半”有三大习俗:放河灯、放焰口和做羹饭。流传至今,放河灯和放焰口已极少见,倒是做羹饭,不少人家至今仍在坚持。

特地在“七月半”做羹饭,主要是因为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此时盛夏已过,秋凉渐始,祖先会在此时回家探望子孙,因此需要做羹饭祭祀一下。

宁波有一首至今传唱的童谣《十二月子歌》,其中提到“七月老三拕银子”,说的就“七月半”做羹饭的这一习俗。祭祀祖先时,总要烧一些锡箔纸钱,烧完后用酒浇灭,祝告“银子拕走”。

其实,“七月半”的羹饭里还包含了后人的良苦用心。据《鄞县通志》记载:“各家设酒馔祀先……谓之七月半羹饭;是时,新谷既登以荐其祖先,然后食,谓之尝新。”

此时,正值夏去秋来,新谷既登,瓜蔬初上,是秋收的时节,自然是要将这些时令佳品供先人“尝新”,也算是民间对“孝”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淳朴的理解和表现。


来源:中国宁波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