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渔故事:花岙岛石林的传说

在浙闽沿海一带,广泛流传着“蔡状元还愿造桥”的动人传说。这故事不仅讲述了一座桥的诞生,也牵连着象山花岙岛上那一片鬼斧神工的石林的来历。

传说中,宋朝的蔡状元正在福建泉州为母亲早年许下的心愿奔走——要在洛阳江上建造一座洛阳桥。

工程浩大,困难重重,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算命先生为他指点迷津:前往离洛阳渡不远的清源山。那清源山乃儒释道三教圣地,传说老子曾骑青牛至此羽化登仙。蔡状元依言前往,果然遇见两位正在对弈的仙人。仙人知晓他的来意,欣然应允助他完成建桥心愿。

蔡状元满意离去后,两位仙人却陷入沉思:要建一座将近两里长的跨海大桥,材料从何而来?木材易腐,石料须又硬又韧,还要能抵御海水侵蚀。

他们只好向熟悉海情、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求助。观音微笑道:“三门湾旁有一花岙岛,岛上百姓世代捕鱼,心地纯善,遇难从不推诿,见险必舍身相救。你们不妨去那里看看。”

仙人瞬间抵达花岙岛,只见茅屋齐整、村道井然,男女忙碌,怡然自得。村民临海而居,以滩为院,以山为庭,宛若世外桃源,只是岛上景致略显单调。

他们在村中遇见一位老船工,便上前询问何处有“坚硬、韧性又好、不怕海水侵蚀”的石头。老船工将他们带到村东南一座临海的石山。那山常年受海风水浪拍打,岩石圆润坚硬,正是建桥良材。两位仙人又通过老船工借来陶钧,携之上山。

不一会儿,村民看见一位仙人立于山顶,将陶钧插入岩中,左右旋转之间,岩石应声而裂,变成一根根或长方或六角的石柱。转眼间,海边已堆满石条。另一位仙人袖手一挥,大船纷纷从南方云集而来,一夜之间便将石料尽数运往泉州。

次日,洛阳渡口石料堆积如山。不出三日,三百多条长方形石条已铺作桥面,六角石柱则用于建造桥头西侧的密宗塔。雄伟壮丽的大宋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终于落成。

这个传说中的人物蔡状元,实为宋仁宗年间进士,泉州人,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他在泉州任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宋皇祐五年(1053年)~宋嘉祐四年(1059年)历时六年建成。

而远在花岙岛的那座石山,却永远留下了未及运走的万千石条。它们像刚从海底弹出的密密麻麻的琴键,又像是神仙精心安排的用石条严封住的某种奥秘所在。因为石条排列整齐,数量多达上万条,好像一座森林,人们就把这地方叫“花岙石林”。

从此以后,这片石林便成了花岙村的天然奇景,也见证着善良之人终得福报的古老训诫。

本传说根据实地采访整理,口述对象:陈青波、陈青茂、陈朝晖。

作者简介

韩利诚,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浙江分院副院长,东华大学兼职硕导。长期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擅画兰。写有诗、散文、管理等近10部著作。曾任职宁波市文联。


来源 甬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