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一批大国重器昂首经过天安门时,全国人民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每当这样的时刻,人们总会想起那些为了祖国昌盛强大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这当中,尤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为代表。
屈指算来,今年正是钱先生归国70周年。
1955年10月8日,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广州,回到祖国怀抱。当年,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的甲板上,钱先生接受了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的采访。他说:“我非常高兴回到自己的国家……将来我要积极努力,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准备回国之前,钱先生已被公认为航空学领域最有见解的学者之一,他关于现代航天飞机雏形的构想轰动全美学术界。职业生涯如日中天,学术声誉节节攀升,科研条件世界一流,要取得更大的成就万事俱备……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最终决定放弃优渥生活和发展前景,冲破重重阻力,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回来建设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祖国?
追根溯源,是钱学森心灵深处那份深沉的赤子之情。而这赤子之情,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家风熏陶密不可分。
钱学森是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的后人,这位先祖给钱氏后人留下了“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等家训。正是受这种胸怀天下、兴学强国之风的影响,近现代以来钱氏家族在各领域人才辈出:国学大师钱穆、博学鸿儒钱钟书、“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青年时代正值晚清王朝日趋没落、有识之士四处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之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家治东渡日本,求学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0年毕业归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后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再赴北京教育部任职,数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钱家治是一位开明、负责的父亲,也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教育家,其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了钱学森成长。他为钱学森开列阅读清单并批改读书笔记,把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种子播撒在少年钱学森的心灵里。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回望钱先生的人生启蒙阶段,不由让人感慨万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1935年8月,钱学森留学美国之前,钱家治告诫儿子,在国外攻读专业之余,要多读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他说:“熟读这些书籍,可以对祖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摸到一些头绪。”“任何一个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观都具体体现在它的历史中。因此,精读史学的人往往是对祖国感情最深厚、最忠诚于祖国的人。”钱学森登上邮轮离别之时,钱家治寄语他:“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钱父所祈望者,并非子女出国留洋过上所谓优越的生活,而是胸怀故土,学成归来忠诚报效祖国。尚未西行,已盼儿归,非为承欢膝下,而以国家兴盛为怀,以精忠报国励志,以光明大道示子。这种胸怀格局下的家风家教,自然会培养出无双国士,熏陶出一代人杰!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家治又专门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儿子:生命仰有根系,犹如树木,离不开养育它的一方水土。唯有扎根于其中,方能盛荣而不衰败。儿生命之根,当是养育汝之祖国。叶落归根,是报效养育之恩的典喻,望儿三思。
得知钱学森被美国当局软禁扣留后,这位坚强的父亲特意写信勉励处于困境中的钱学森: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是觉醒的……
钱父的这两封信中体现的家国情怀、对爱子归国的殷殷之情以及坚定的支持与鼓励,也让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的意志更加坚定。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归国之后,钱先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将国家需要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以科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造福民族。这一切,都与钱先生的家风家教有着密切关系。
70年过去了。可以告慰钱先生的是,这盛世如他所愿!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他的同胞已经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举世公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和国家正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从钱学森归国70周年看家风家教,又给我们另一个重要启迪:“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