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娃娃们接连“中招”!听听专业建议

“孩子烧到39.2℃,咳得停不下来,一喘气还呼呼响,夜里根本没法躺平睡!”10月22日上午,宁海县妇保院,田女士抱着4岁女儿奔进儿科门诊,语气中满是焦急。

经诊断,她的孩子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随着气温骤降,不少小朋友先后‘中招’,这几天儿科患者数量较上月同期增长超20%。”该院儿科主任王耀东告诉记者。

而在明州医院儿科候诊区内,座椅上同样坐满了小患者和家长。护士们快步穿梭其间,为满脸通红的孩子测量体温。

“这段时间,患儿数量持续攀升。”一位儿科护士长说。

记者从我市多家医院了解到,随着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加大,儿科门急诊量普遍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呼吸道感染病例占绝大多数

据权威媒体报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已进入全国性流行期,多地医疗机构接诊相关病例显著增加。从临床接诊情况看,就诊的3岁以下婴幼儿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

两天前,六月龄患儿毛毛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症状,短短6小时内病情迅速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经检查被确诊为RSV感染。

“这类患儿病情进展极快,呼吸功能可能在短时间内恶化。”明州医院儿科施苏林医生强调,“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精神萎靡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据介绍,RSV感染早期常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后期则可能加重为剧烈咳嗽、喘息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儿会进一步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

除RSV外,手足口病也呈现高发态势,甲型流感更是虎视眈眈。

“医生,你看孩子手上、脚上全是疱疹,连嘴巴都烂了,吃不了东西。”10月22日早上,明州医院儿科诊室,市民王女士带着6岁儿子豆豆来看病。

豆豆被诊断为手足口病,而这并非个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得手足口病的患儿不在少数,有些幼儿园一个班级就出现了五六个小朋友接连“中招”的情况。

施苏林医生介绍,近期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接诊量大幅增加,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以往手足口病多集中在3—5岁儿童,今年6岁左右的学龄儿童病例占比明显增加,甚至少数免疫力较弱的家长也被感染。”

与此同时,近期甲流疫情也不容忽视。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当前我国南方地区流感活动呈上升趋势,香港地区已出现多起儿童甲流重症病例。

施苏林医生提醒,甲流的典型症状为高热、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部分患儿可能引发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及家长尽快完成接种。”施苏林医生表示,若出现疑似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避免病情加重。

面对多种病毒来袭,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儿科医生给出专业建议:

1.筑牢日常防护墙。平时要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构建免疫屏障。注射尼塞韦单抗,能为宝宝提供长达6个月的保护。

3.把好监测关。持续高热不退、呼吸急促、精神萎靡,这些都是危险信号,必须立即就医。


来源 甬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