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丹山瀛海图》。
《丹山瀛海图》,为元朝时期文物。纸本,设色,纵28.5厘米,横80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随着《丹山瀛海图》入编《元画全集》,近几年又跟随“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多城展出的脚步,大众跟此图有了更多“亲密”的接触,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与讨论。
《丹山瀛海图》画名由王蒙(字叔明)自题,鉴定者不但认为是王蒙真迹,还谓此图卷为“神品”。此图的山海原型到底在哪里,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王蒙在表达一种追求仙道的神秘意境,画作展示了道教追慕的图景;有人认为,这是洪武初王蒙在山东为官期间画的东海蓬瀛诸岛;还有人认为,王蒙画中山水原型为南通狼山。笔者并不赞同以上观点,提出向东是大海——王蒙《丹山瀛海图》山海原型“象山说”。
当然有人对王蒙是否到过象山、是否看到过吴澄撰写的《大瀛海道院记》,表示存疑,认为此图所画山水实在难以与象山地理相吻合——无论从其家族人脉关系或题跋文字,不具备有说服力的考证。
笔者从《丹山瀛海图》的题跋赏析出发,结合图中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丹山瀛海图》是描绘四明地区象山当地商贸、渔业捕捞、三教融合等的写实图景。
第一,从画作的取名上看,丹山与太白山相似,都直接说明取景之地点所在。四明山又称丹山赤水,是道教名山,自为当时的王蒙所崇尚,故以“丹山”代指四明,似在情理之中。“丹山”后面紧跟“瀛海”,丹山瀛海应该指向四明山向东海延伸的余脉,而不是往四明山深处丹霞地貌的余姚丹山等幽深之处去探寻。
第二,从古人挂画、观画、赏画的习惯来看,此图描绘的山海图景,从西向东,三面环海,与象山缘海而邑、一路穿陆也较为贴近,与象山历史上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相符。
第三,从画作题材上说,王蒙往来当时的苕溪(湖州)、四明(宁波)地区,与东海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其描绘海景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例如他曾为镇海王景行作《蛟门春晓图》,为天童寺僧左菴作《太白山图》,可佐证王蒙在四明描绘海景山水并非孤例。
《〈大瀛海道院记〉元碑》残碑。
第四,从历史文化遗存、文献来看,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晚年曾为象山爵溪大瀛海道院,书写吴澄所撰《大瀛海道院记》,象山县博物馆现馆藏《大瀛海道院记》元碑残碑,当地地方文献中尚有《瀛海纪言》的遗篇。顾瑛《草堂雅集》(卷十二)曾载:“(王蒙)曾游寓京师,馆阁诸公咸与友善,故名重侪辈。”不排除王蒙顺海道寻访象山爵溪大瀛海道院,实地察看外祖父的碑文手迹,因此创作此画的可能性。
第五,象山为半岛县,至今县城仍称“丹城”,其山脉自天台迂走数百里,或伏或起,至盖苍山高出云表。其山可谓是天台山、四明山之东海余脉。诸山之峰谓丹山者,盛传陶弘景曾在此“炼丹”,现今古迹尚存。元代蒋景高诗云:“象鼻昂且伏,神仙足官府。象尾耸丹台,仙井丹光吐……更历唐宋元,灵异堪屡数。”
第六,象山自南宋以来,诞生过虚堂智愚、竺仙梵仙、楚石梵琦等高僧大德,他们在宋元明间五山文化发展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与茗溪(湖州)赵孟頫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丹山瀛海图》的画名与象山半岛人文地理环境最为贴近,王蒙所绘的丹山瀛海为海上交往的便利之地,山海原型“象山说”是可以成立的。
来源:甬派客户端